2024-08-12
**华盛顿 - ** 受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美国企业正在加速推进“回岸”战略,即将生产基地从海外搬回美国本土。专家指出,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等因素共同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供应链的依赖性,并寻求更短、更有弹性的供应链模式。
威廉·芮恩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商务研究主任,表示“回岸”并非一个新兴趋势,至少已有十年历史。他指出,企业希望缩短供应链距离,靠近顾客群,并降低受能源价格波动和运输成本上涨的影响。
哈里·莫泽,行业组织"回岸倡议"(Reshoring Initiative)创始人和总裁,表示过去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主动寻求帮助将供应链带回美国。他指出,现在约有20%到30%的公司能够在不加价、不减少利润率的情况下实现“回岸”。
例如,如果运输成本高昂,或者产品需要频繁更新设计,直接在美国本地寻找原材料和供应商可以更有效地应对需求波动。尼克·维亚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全球供应链管理主任,表示缩短、多元化的供应链将更加有弹性、可持续。
美国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鼓励“回岸”。拜登总统的重建美好未来方案(American Jobs Plan)设定目标增加5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平衡贸易逆差。其中包括制造税收减免、离岸外包税收处罚等措施。
莫泽强调,美国需要培训更多熟练劳动力来支持“回岸”。他指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学徒项目和实践经验培养不足,导致劳动力生产力低下,从而影响了美国经济竞争力。
维亚斯教授补充说,美国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例如道路、桥梁和港口建设,才能支持“回岸”带来的运输需求增长。
芮恩施认为,中国因素是推动美国政府出台工业政策的关键。他指出,尽管共和党传统上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但现在两党都高度重视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因此更容易接受针对特定行业实施的工业政策。
米契·卡恩,一位支持“回岸”的专家,表示廉价进口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制造业正在重新获得吸引力。他建议希望回岸的公司发展本地或西半球供货商,以减少受海运价格上涨的影响。
总而言之,“回岸”趋势的加速将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